在中国环境报的报道中,有一位名叫丛先生,他住在吉林省长春市,近日他打电话给媒体,抱怨家门前工地的不断噪音扰乱了他的夜晚。他说:“天天晚上施工,噪音不断,根本没法睡觉。好在环保局副局长来坐镇一晚,才能睡上一次消停觉。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我们72户居民近300人啥时候才能安安稳稳睡觉?”
据报道,最终长春市环保局宽城分局副局长现场办公,与居民一起守了一夜,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到解决,更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次深刻体会。
近年来,噪声投诉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环保投诉量大、治理起来困难的老大难问题。噪声污染投诉量之所以成逐年上升趋势,是因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无序建筑施工、商业活动等增多,并且,这是老百姓容易感知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整治投入人力、物力、精力多,但是见效慢,一直以来都被相关职能部门视作“烫手的山芋”。遇到具体问题时,一些地方各部门往往相互推诿,没有把噪声污染当回事去认真处理,致使“噪声依旧”。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治理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法律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有效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在高考期间,可以看到许多城市为了保障考生复习,将所有可能产生声音的地方暂停或者减少生产和施工活动,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达到目的,但并不能形成持久性的管理措施。
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手段去管理和控制这类环境违规行为。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创新工作思路,比如通过技术手段,如使用智能监控设备自动监测并记录超标情况,为执法提供证据;或者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奖励那些主动遵守规定进行隐蔽性或低强度生产的人员,从而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让每一个家庭拥有一个宁静温馨的夜晚,而不再有因工地吵醒而愤怒的声音响起。此外,也应该加强对公共场所声音标准化管理,使得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间,都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平静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