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稻麦机械化生产基地,秸秆包膜机正在忙碌地工作,联合收割机刚刚完成了稻田的收割任务。这些设备轮流上阵,将秸秆打捆成圆滚滚的块状,这一过程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为秸秆提供了一个好的归宿。
每年,我国畜禽粪污、农作物秸棵和蔬菜废弃物都有庞大的数量,而有机废弃物更是约有一半以上。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挑战: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推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1月15日,由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主办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暨稻麦周年绿色丰产技术观摩会”在江苏省太仓市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通过现场机械作业观摩和经验技术交流共同探索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方法。
目前,我国农作物和养殖规模巨大,但关于农业废弃量统计数据存在差异。“但肯定的是,我们面临着大量农业废弃材料的问题”,董红敏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并且相关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
自成立以来,联盟已经研究出了10项关键技术和产品,如畜禽废弃物利用、生物炭制备以及农膜回收机械等,并实施了一些示范项目。这些“接地气”的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好评。
东林村通过实施现代化农机装备,使得其农作物秸棵收集能力大幅度提升。一套现代化农机装备可以每天处理100余亩稻田的秸棵。这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障碍非常重要,因此研发了一些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的地道式设备,如自走式捡拾打捆机、大田块稻麦与玉米垦区脱粒联合作业器械,以及针对新疆棉花垦区拔植残膜联合作业装置等。此外,还实现了产业化运用。
在实现快速离田基础上的基础上,对相关装备进行了创新改良,以适应肥料化、能源化以及基质化利用需求状态。例如,在超大堆体移位翻抛技术中加入变量除臭菌剂喷射,不仅保证整机平稳推进,同时还能强制破碎并移位输送,便于进一步加工使用。
构建以稻麦生产为主导产业链条,其中核心环节是将所有剩余部分转换为饲料,再从肉羊养殖获取羊粪,然后制作有机肥再用于种植,这样形成闭环,从而系统提升各个产业水平,为形成现代農牧循環產業模式奠定基础。
东林合作農場通過這種循環生產方式,可以將傳統廢棄問題轉變為資源創造機會,這種循環生態系統不僅減少環境影響,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