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见证了盐碱地的转变,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展开,环境保护心得体会分享
在这个春天,我有幸目睹了一场自然与技术的奇迹——盐碱地被重新造就成了“良田”。这不仅是对土地的一次改造,更是一种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之源。今年,我国预计推广“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00万亩,这一数字昭示着我们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力的重视。
5月下旬,我们开始了这场新的征程。在山东、陕西、新疆和浙江等多个地方,“海水稻”的种植活动蓬勃开展。这并非轻易能达成的事业,而是在长期的科研探索和实践后取得的成果。例如,在山东省潍坊市,就曾经是盐碱地颗粒无收的地方,现在通过引入耐盐碱性高的“海水稻”,产量竟然达到了每亩二三百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提到:“随着国家与各地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关注与投入,这两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增。”从2012年至2022年,“海水稻”由科研试验阶段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國種植面積達60萬畝,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渣土壤。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这里,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一直以来都在解决育秧难题。负责人徐炳钦表示:“现在就是最好的插秧季节了,这些壮观的秧苗全部正常返青,我们预计今年有一个很好的产量。”
江苏连云港也迎来了沿海滩涂上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大规模推广。当年的荒滩正逐渐变为良田。这里的农民们通过选育出适合当地条件下的耐盾系品种,如《菜头》、《黄豆》等,并成功实现了这些作物在沿海滩涂上的稳定生长。
我国近1.5亿亩潜藏着开发利用潜力,其中约15%可以用于耕作,即近十分之一,也就是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这部分土地虽然存在挑战,但也是我们现有农作物改造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还包括提高现有农作物耐盾性,使其能够更好适应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以此来提升整体农业生产能力。
专家认为,将来耐盾系作物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限于玉米、小麦、大豆,还包括其他如甘蔗、高梁等多样化产品。此外,对于那些已经被弃置的小流域及退化耕地,也能成为培育更多新型耐塘系作物的地带,从而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使用,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