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恢复案例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展开盐碱地变为良田

我国生态环境恢复案例: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展开,盐碱地变为良田

随着国家对于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这也是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增的原因。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预计超10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

进入5月下旬,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地陆续开启今年“海水稻”插秧。山东省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由于种植“海水稻”,产量一亩地达到了1,200至300斤。过去盐碱地没什么用,而现在耐盐碱的水稻由最初的1000亩试验田,扩大到了今年的5.8万亩。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指出:“随着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科研院所加大的关注与投入,这些都是这两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增的原因。”

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稅”種植面積達60萬畝,比上一年增加近40萬畝,其中包括山東省潍坊市試驗區,這裡曾經是無法種作的地帶,但現在已成為了示范基地。

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南泥湾种植基地负责人徐炳钦表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进行插秧工作,因为今年的大米苗非常健康,将会有一个很好的产量。此外,在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和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他们经过三年的示范试验,也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

江苏连云港也有不少沿海滩涂适合种植耐盾性高的小麦。在这里,一些新品种已经开始被推广使用,如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已经完成了这些新品种的大规模育秧工作。这两个品质都很好能达到优质米标准,并且能够适合我们沿海地区土壤条件下的生长。

目前,我国近15亿亩土地中,有约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这部分土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备资源,对现有农作物改造以及耕作措施和栽培方式改进十分关键。如果能真正用起来的话,对于解决口粮问题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