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共舞:京城高端论坛探索绿色生活之路
在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的支持下,近日,“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次盛会旨在寻找空气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协同路径,推动持续的环境保护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公众健康以及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而努力。
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提出三点创新思路。首先,他强调了大气治理不仅仅是环境改善,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其次,他提到了管理模式创新,即标准创新,以实现更为深度的治理。他最后谈到的是协同路径创新,无论是“双碳”战略还是美丽中国建设,都需要做好时间、空间、行业等方面的协同工作,以实现稳步推进。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则讲述了不同情景下的能源发展如何影响环境质量,以及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对于沙漠、戈壁、高原等具有部署可再生能源建设优势的地方尤为关键,同时相关技术也正在不断迭代。同时,他强调了市场机制和社会资金对于推动产业减污降碳工艺技术迭代和普及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减污降碳”为题作主旨报告时回顾了近年来蓝天保卫战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他特别强调,从2003-2012年的煤炭消费增长129%的情况转变至2013-2022年的结构转型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PM2.5浓度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这一改变对京津冀区域来说尤其显著。
此外,贺克斌院士围绕“数字赋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能源系统核心是电力系统,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如风电光伏等,是加速低碳转型的关键。此外,在交通运输领域,也要以大气环境作为衡量指标,将绿色高质量发展纳入规划。
张远航教授则从大気自净能力角度分享了一些科学问题,他们研究表明,大氣氧化过程中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对于减少短寿命有害物质(SLCF)造成的人类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复杂相互作用,并开发新的综合治理策略。
王自发研究员介绍了一种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可以很好地模拟二氧化碳历史变化并预测未来情况,而这种模型还可以融合公里级数据实时分析,使得对街区甚至个人级别的大気质量能够得到精准预报及溯源分析。
雷宇所长就《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进行了解读,该报告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减污降碳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合作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优化政策框架,加强跨部门合作,不断提高减排效率,最终实现资源节约环保目标,为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