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转变为良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种植展开,探究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之风
随着国家对于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对此领域的关注和投入,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增。从2012年至2022年,“海水稻”由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现在已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地已经开始了今年“海水稅”的插秧工作,其中山东省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他们原来那里的盐碱地几乎无人问津,但现在种上了耐盐性的“海水稻”,产量一亩可达1200斤。
国家耐盐性高效作物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指出,这是由于国家与各地区对于粮食生产和盐碱土地利用的重视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这两年来,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
江苏连云港也是一个适合种植耐盐性高效作物的地方,有不少沿海滩涂选择了耐盐性高效作物进行试验种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介绍说,他们在这里选育出了多个耐盾性高效品种,如《》等,它们能够达到优质米标准,并且产量较高,可以适应沿海区域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有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荒滩,这些土地资源对于解决口粮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专家认为,将这些荒滩改造成良田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增加新的耕作面积,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强调,对于玉米、小麦、大豆等其他农作物,也有可能通过改良土壤条件,使其适应在不同类型的地带生长,从而实现将更多荒废土地转变为丰饶之地。这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