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探秘走进中国恐龙的故乡

3月12日,来自北京的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聚集在我所的地理科普馆,共同参与了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的精彩讲座。王原老师,这位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以专业的知识和幽默的风格,带领大家踏入了“中国恐龙”的神秘世界。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场热身活动。王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对恐龙了解多少?他鼓励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将恐龙进行分类。这不仅考验了我们的想象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prehistoric creatures。有的孩子根据食性来分,有的则是依据走路方式,而有能力更深入分析的人,则能区分出鸟臀类和蜥臀类两大范畴。

紧接着,王老师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化石和模型,让我们通过视觉感受到了那些远古生物留下的印记。这一部分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冷冰冰、无生命气息的地层实际上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地质历史。

随后,我们进入了正式环节。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新鲜事实,比如最早被科学界命名的一种恐龙叫做巨齿龙;以及知道那时地球上的植被还没有形成草本植物,所以无法称为“草食性”恐龙;而且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在沉积岩中寻找化石,以及一些趣味横生的挖掘故事,如同事夜间把鸡藏起来并制造野兽足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原始森林中追踪熊之踪。

接下来,我们观看了一系列关于恐龙化石图片,并伴随着王老师幽默生动的话语,在欢笑声中逐渐认识到窃蛋龍真的是个可怜的小家伙,其蛋遭误解71年才得以昭雪;还有中华鳥龍與中华龍鳥這兩者其實並非同一物種,而且鸟龍更為兇猛;甚至還有一種長有四個翅膀的大型獵食動物——顾氏小盗龍等等。这样的互动不仅增进了解,还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最后,不忘安排一个有奖问答环节,小朋友们纷纷发挥智慧赢得奖品。而抽奖环节也成为这个活动的一个高潮点,使整个讲座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气氛落下帷幕。

总结这次经历,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恐龙”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心跳。我期待下一次能够再次踏足这样充满奇妙的地方,与更多好友一起探索未知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