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地上的土壤守护者车宗贤他在那里用工地环境监测设备保护着每一寸土地的纯净

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根基,也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其复杂的变化与特性,对农业发展、施肥策略以及耕地保护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三十年,是从婴儿成长为成年的旅程,而对于土壤来说,这段时间才刚刚开始让研究者们了解它的肥力如何变化。

相比于普通实验室工作,进行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科学探索,它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耐心和持续记录。这份坚持不懈,让车宗贤说出了这项工作最艰难之处:“取样、分析、观察、记载这些基本操作并不困难,但要做好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却非常困难。”许多研究者因而放弃了这一路,并寻求新的挑战。

然而,想到所有努力将会付诸东流,车宗贤选择了继续前行。他回忆起国内对此类研究早已有着悠久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这项工作;英国则更是有170年的宝贵经验。“我们落后,但必须有人来承担这一责任。”

甘肃在70年代末试验过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但由于种种原因,如经费不足和认同度低等问题,现在全省仅剩下四个试验点。在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分别布置着这些试验点,一些曾经启动但未能持续的地方如兰州和定西已经终止了他们的工作。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像车宗贤这样的“土壤守护者”并没有被挫败反而吸引到了更多有志青年,他们愿意投身于这需要跨越多代才能完成的大型项目中。据他所知,当他进入这个领域时,只有少数几十名专业人士参与其中,现在他的研究所就拥有超过50名专家,而整个甘肃省则聚集了一百多名专门从事这种长期监测的人员。

科技进步也在不断帮助这场战斗。“过去,我们每一步都需亲手操作,每次数据都是耗时一两周才能得到。”现在,他们可以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即可获得结果。

经过近一代人的努力,这些“土壤守护者”终于见证了成果。在2016年,他们总结出甘肃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及其肥力的演变规律,为减少化肥使用量并提高效率提供了关键支持。而且,他们只不过初步掌握黄绵 土、灌漠 土、二黑垆 土及灰钙 土等主要类型的地理分布与变化规律,“未来还有很多待解答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中,车宗责表示虽然他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认识到这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土地世界的一小步。甘肃拥有37个不同类型的地质结构,因此未来还需要继续进行监测以揭示更多关于这些土地秘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