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自来水污染和青岛原油泄漏爆炸事件加强大气治理防患于未然不容慢性子处理隐患

兰州市自来水污染和青岛原油泄漏爆炸事件:加强大气治理,防患于未然,不容慢性子处理隐患

在兰州市近日发生的自来水污染事件中,整个城市被恐慌笼罩,而这不仅仅是偶发的危机,它实际上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问题。四个月前,在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次原油泄漏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其实都源于石油管道泄漏这一共同因素。

“出其不意”的危机

石油管道藏着隐忧,我国现有655条油气长输管线,有些已运行了20年甚至40年。4月11日,兰州市政府发出警告,称24小时内不可饮用本市自来水,并切断了全市部分地区的自来水供应。12日,兰州市政府表示,导致苯超标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的一条管道漏油污染造成的。

4月13日又通报称,这种情况下造成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直接原因是由于1987年12月和2002年4月发生两次事故导致渣油和污水渗入地下所致。这两次事故中的未处理干净的渣oil极可能是本次水污染源头。

就在四个多月前,青岛还发生了一起原油泄漏爆炸事故,那时就深刻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在那之前,还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的悲剧——2013年11月22日,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原料动力厂物理爆破事故后,就一直保持着沉默,只是在最近才浮出了表面。这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沿海沿江石化企业、石库及输运码头安全生产工作仍需加强。

“有迹可寻”的风险

各种各样的管道纵横交错分布在城市的地底,也逐渐成为埋藏在地下的“不定时炸弹”。尽管这些事件看起来突然,但它们背后的风险却清晰可见。如何有效拆除这些炸弹?应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地下空间,以确保所有地下设施间隔足够远,以防止未来再度出现此类悲剧。此外,加强对潜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提高公众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检测潜在安全问题的一名战士,是推动公共安全向更高层次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为了吸取教训,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沿海沿江石化企业、石库及输运码头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一共检查了3000家以上企业,其中查出的隐患接近两万项。但即使如此,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整改和监控,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再度浮现到台面上。

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个过程转变为常态化的事务,即便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也要被发现并解决,而不是等到事情变得严重后再去忙碌解决。而且,对环境执法力的增强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有效预防这些潜在的问题,不让它们演变成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