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R 核磁共振spectrometer基本原理概述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NMR 核磁共振spectrometer基本原理概述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NMR的概念与历史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的技术起源于1946年,由美国物理学家伊士曼和费希尔独立发现。自此,NMR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在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中产生的特定频率响应。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核Spin数,且当这些Spin对称地排列时,每个原子核会表现出两个能级:一个是低能级,对称状态;另一个是高能级,不对称状态。在外加的恒定磁场下,这两种能量状态之间存在差异,即所谓“Zeeman劝诫”。

三、常见类型的NMR仪器

  1. 质谱仪简图质谱仪

  2. FT-NMR (快傑-FT NMR) 仪器FT-NMR

  3. 分光型高场超导 NMR 机分光型高场超导 NMR 机

  4. 固体态 NMR 仪器固体态 NMR 仪器

  5. 液相态 proton NMR 设备液相态 proton NMR 设备

  6. 氢-13(proton)/碳-13双重测量系统氢-13(proton)/碳-13双重测量系统

  7. 单晶X射线衍射装置和电子显微镜设备结合使用的一般结构图表示形式

  8. 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SN-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