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智慧水治:融合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的新时代实践
在皖西大别山区,淠河汇聚了西淠河和东淠河的滋润,穿越六安城西,最终注入北面的江淮平原。三年前,一群三峡人来到六安,与这座城市及其母亲河深入探究,追踪每一个与水相关的细节,以构建人、城、水和谐共生的模式。
治理过于繁重的六安面临新的“水难”
从山间到平原,淠河携带着丰富养分,无休止地滋润着江淮平原的城镇和乡村,但其旱涝无常曾威胁数百万民众。
1950年代,在主席指示下,淠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岭、梅山等六大水库,用以缓解自然灾害。同时,在东、西淠河汇合处下游修建了全长104.5公里的总干渠,并配合其他干渠系统实现雨洪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
淠河总干渠覆盖整个市区,是居民饮用水取点。人们称之为“老 淦”,而新通道则是“新 淦”,在他们心中,这两者都是六安母亲河。
治理完成后,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激增,再次出现矛盾。这些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内河污染问题,“黑臭”影响居住环境并对下游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不仅是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难题”,也是当地百姓的心头病。
2018年7月18日、三峡集团与芜湖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他们推出了治理方案并取得初步成效,为推广模式提供经验。此举让同样困扰于治水的问题的小城市如芜湖看到了希望,也鼓励了同行们仿效。此时,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成为关键环节之一,其改进将显著提升整体处理能力和效果。
结缘三峡
借鉴芜湖经验
2019年6月5日至8月2日期间,一系列现场会和会议促进了解决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染工作。在此期间,由于意识到有共性问题,如不同企业管辖下的自来水厂以及多个污泥处理设施之间缺乏互通协作,这些现象被认为需要进一步改善。而三峡集团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基于芜湖经验更进一步的一体化管理概念,即通过流域统筹区域协调泥土并重等措施有效改善整体生态环境。
系统性思维引领创新
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综合管理方法,将涉及供排泄一体建立,使得三个部门——供排泄、一体化运营—再加上管护一体进行全面规划建设运营调度,而不是单独考虑某一个环节。这使得整个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且降低成本,从而确保各项涉及到的项目都能得到妥善管理与使用,同时也促成了地方监管资产与价格挂钩定价调整机制建立,从而逐步市场化解决城市涉及到的所有生态环境根本问题,并帮助地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未来,对待极端天气造成的人口危机,更应采取积极防范措施,以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为了社会稳定避免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突发事件。
因此,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要有更多创新思考,不断探索科技手段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状况,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