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治理中中国清洁化供暖政策显著降低PM25浓度的重要作用

在京津冀大气治理的背景下,中国清洁供暖政策显著降低了PM2.5浓度。从2015年到2021年,这一地区PM2.5浓度下降了41%,而其他北方城市仅有13%的下降。这一成效是如何实现的?我国北方在清洁供暖政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通过集中供暖减少碳排放?实践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南开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取暖燃煤是北方冬季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在秋冬季,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而大气环境容量却小,因此民用燃煤散烧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研究表明,同等量煤炭散烧排放的污染物远高于治污设施完备的有组织排放源。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对清洁供暖进行了部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等。在热电联产、煤改gas、工业余热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已实现70%以上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其它北方城市达到50%左右。此外,还替代散煤1.4亿吨以上,使得“2+26”城市PM2.5年均浓度显著下降。

在集中供暖背景下的碳排放减少,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高效输配系统和节能建筑来实现。例如,加强热电联产比例,加大工业余热利用力度,以及推广多种新型节能材料和技术都是有效途径。此外,还需建设完备的智能化监测系统,以确保精细化管理和节能效果。

针对早期冬季使用煤炭或生物质燃烧导致的大气环境问题,每级政府部门都做出了大量工作,对试点城市明确提出了提升目标,并进行绩效评价;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制定贴补政策以保障可持续运行;以及积极推动科技研发项目支持相关技术设备研发。

对于最新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浓度平均下降41%,而其他66个北方城市仅13%的情况,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实施更为严格的清洁供暖政策导致这一结果。而这份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由于每年的过早死亡人数因避免短期暴露风险减少,有约23000人避免过早死亡,这一估算基于全球暴露—死亡率模型构建相应函数并结合疾病负担研究数据计算得到。

总结来说,从2015年到2021年间,由于实施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我国区域性PM2.5浓度整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为接下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并且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即使是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南方地区,也可以探索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相应策略。而西南高寒地区则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