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30日,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举办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高端论坛”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旨在寻求空气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路径,为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及保护公众健康打造平台。目标是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
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提出三点创新:一是思路创新,大気治理不仅仅是环境改善,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和转型。二是管理模式创新,即标准创新,空气质量标准实现了35微克的突破,未来还要瞄准世界级的空气质量,实施更深度治理。三是协同路径创新,无论是在“双碳”战略还是美丽中国建设,都要做好时间、空间、行业等的协同,实现稳步推进和小步快跑。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强调了能源发展对环境质量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指出,能源是国民经济基础,加之部署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空间优势,以及相关技术有所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要提高治理水平,把短期逆周期和长期转型跨周期有机衔接起来。此外,还需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资金,推动产业减污降碳工艺技术迭代与普及。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回顾了近年来蓝天保卫战成效,并强调相比过去煤炭消费增长129%伴随污染加剧,现在2013-2022年成为大氣治理黄金十年。在京津冀区域层面,他介绍了通过加大区域燃料管网和特高压电网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煤电区域燃煤锅炉采暖小煤炉全面退出,有助于全面改善周边区域空氣質量并带来了显著减污降碳效益。
此外,还有专家们围绕数字赋能 碳中和与清洁空気協同治理进行报告,他们提到数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测数据,从而促进协同发力。大氣氧化性研究者则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关注多污染物多介质跨圈层间相互作用,并非线性协同应对综合治理的问题。
最后,由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雷宇就《中國碳中和與淨化大氣協調道路(2022)》報告作具体介绍,他總結了2021年的減污降低趨勢,並提出未來需要更加精準識別高效協調途徑與技術,以實現增效。
會議主持人劉欣總結表示,這十年來清潔的大氣驅動減少對抗取得很好的成果,但今後還需要繼續探索如何把握戰略定義與政策力量間關係平衡,以及如何將過去十年的尺度評估進入十四五階段進行中期評估,並且更新標準並開展地方管理模式創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