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合适的过滤器时,需要深入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其安全、经济、高效地实现预定的过滤目的。以下是一系列关键影响因素和相应的选型建议:
过滤类型及精度: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选择微滤(0.2μm或0.45μm)、超滤(分子量1000~300000)、纳滤(分子量200~1000)等不同级别的过滤技术。
过滤目的:
澄清:通过提高流体透明度。
除菌:通常采用0.2μm或0.45μm的微生物截留膜。
浓缩:减少流体体积,同时保持主要成分不变。
分离:根据分子的大小和重量来进行物质之间的区分。
筛材选择:
根据流体特性,如气液状态、化学成分、pH值、温度以及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筛材。例如,对于亲水性的液体,聚醚砜膜或尼龙膜是首选;而对于强酸碱和特殊溶媒,则宜选用PTFE材料。
筺壳设计:
考虑到操作环境中的化学性质和温度要求,可以选择304或316L不锈钢作为筺壳材料。用于除菌处理时,还需使用卫生级外壳,并尽可能减少螺纹数量以降低污染风险。此外,可配备抛光表面和隔膜压力表,以便更好地监控设备性能。
尺寸设计:
过濾器大小应考虑流量需求,以及液态粘度对流量速率产生影响。在确定有效压差、初始压差及过濾容量之前,务必考察这些因素。此外,对于具有较高粘度的介质,需要增加過濾器尺寸以保证稳定运行。
工作方式与连续操作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工作方式。如果介质有较高粘度,则可能需要调整過濾器大小以满足高速运行所需。同时,为避免频繁停机维护,每次連續運行應至少比间歇運行長一倍时间。
预過濾系统设计:
在某些情况下,当污染程度较高或者颗粒分布广泛时,可以引入预過濾系统。这不仅能延长终端過濾器寿命并降低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整個系統之間質量控制能力。一種常見選擇是聚丙烯膜(SP型)的預過濾芯,它能够有效捕获大颗粒物并保护后续處理設備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