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良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展开大学生们如何践行生态文明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生态文明?——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推广探索

在中国,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视,全国范围内的“海水稻”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这项技术革新不仅为盐碱地带来新的希望,也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的一个重要场景。

山东省潍坊市农民程汝民告诉记者:“原来我们这儿盐碱地颗粒不收,现在种上‘海水稻’了,产量一亩地在一千二三百斤。”过去盐碱地没什么用,而现在,这些地区正逐渐变成了良田。耐盐碱的水稻由最初的1000亩试验田,扩大到了今年的5.8万亩。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表示:“随着国家与各地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这也是这两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增的原因。”

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世界“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其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 碱 地。这种特殊品种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生长,不需要使用大量昂贵的人工灌溉系统,它们适应了土壤中的高钠含量,从而使得原本无用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是这种新技术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这里,一片曾经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现在却因适合耐高钠水平的小麦而闻名遂想。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负责人徐炳钦说:“现在就是水稻插秧最好的季节了,今年的水稅秧苗是最壮的,我们预计今年有一个很好的产量。”

江苏连云港也有许多沿海滩涂适合种植耐盐性强的小麦。当时记者访问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时,他们看到了一些新品系耐高钠小麦已经完成育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将这种可持续农业实践应用于其特有的环境条件中。

对于这些变化,有专家认为这是解决口粮问题的一大利好,因为它能提供更多可耕作的地块,并且减少依赖昂贵的人工灌溉系统。不过还有很多挑战等待解决,比如提高现有农作物对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抗性,以及确保这一切都能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未来,对于这些具有潜力的大量土地来说,大有可为。如果能够有效管理并改善这些土地,那么它们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宝库,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作为学生,他们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可以更深入了解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是一个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