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水稻不仅仅是指种植在海水中的稻类,也不是用海水来灌溉,而是一种耐盐碱性的水稻品种。随着国家对于粮食安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视,全国范围内对“海水稻”的大规模推广正在不断展开。预计今年,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越100万亩。
进入5月下旬,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个省份开始了今年“海水稻”的插秧工作。例如,在山东省潍坊市,由于当地有大量的盐碱地,这些土地原本很难进行农业利用。但现在,一位名叫程汝民的农民表示,他所在地区由于种植了耐盐碱性较强的“海水稻”,产量已经达到了每亩1,200-1,300公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表示,这样的进展是因为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这一领域投入加大的结果。此前,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稅”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至产业化规模化推广,现在已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并且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
南泥湾千亩 水利生产基地正处于繁忙时期。在这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新秧苗正逐渐长出头来。南泥湾千亩 水利生产基地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和北大荒集团合作建立,它们通过三年的示范试验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
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负责人徐炳钦说:“现在就是我们插秧最好的季节了,这一季节,我们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改良土壤条件,使得‘海水 稅’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
江苏连云港也有不少沿岸滩涂地区适合种植耐盐碱性高的新品系,如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展示了两个新的品系——盐田育3号和4号。这两者都能达到优质米标准,而且产量也非常可观,是沿岸地区非常理想的一款作物。
目前,我国有近15亿亩的地带被评估为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其中约有一半,即近1.5亿亩,是可以用于耕作而无需太多额外处理。这部分土地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滨海外域、中部平原、高寒草原及干旱沙漠区,每一个类型都需要不同的栽培技巧以及管理策略,以提高其效益并减少对环境影响。
未来,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作物抵抗能力,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资源,有很多研究仍然待解答,但专家们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就一定能找到答案,让这些曾经被忽视的地带焕发生命力,最终成为我们丰富粮食供应的一个宝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