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良田人类与生态文明论文摘要展开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进行

盐碱地转变为良田,人类与生态文明论文摘要展开: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活动进行中

目前,全中国范围内的“海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将超过100万亩,这一数字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5月下旬开始,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个省份陆续启动了今年的“海水稻”插秧工作。

例如,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位农民程汝民表示:“以前我们这里的盐碱地几乎没有用处,但现在种上了‘海水稻’后,一亩地产量可达1,200到1,300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这一领域投入加大的情况,这些都是导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张的原因。”

自2012年起,“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中国“海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以及浙江等十多个省份。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是北大荒集团农业公司与南泥湾集团合作建设的一处示范试验基地。在那里,由于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现在已经可以正常进行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

据报道,南泥湾千亩水稃生产基地属于轻度盐碱地区,并且通过引进适合该地区环境的“海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最终实现了一年的产量突破500公斤/亩。

江苏连云港也有不少沿海滩涂土地,可以用于耐盐性较高的新品系作物。这两个新品系——"SaltTide3号"和"SaltTide4号"——已经完成了育秧工作,并显示出优质米标准,同时也能适应沿岸地区的地理条件。

袁隆平院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专门用于耐受高含salt土壤条件下的“SeaRice”,这种作物能够在任何类型的地带生长,从而极大提高了原有土地资源利用率。此外,该团队还成功筛选出表现最好的材料,其单产达到了620.95公斤/亩,是世界上最高纪录之一。

未来,对于我国来说,有近15亿公顷(约合4500万英亩)的盐渍土壤具有开发潜力,其中约有1500万公顷(或400万英亩)具备实际使用价值。这些潜力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供应,还能减少对其他耕地资源依赖,为我国提供一个重要的人口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