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转变为肥沃土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种植活动正在进行中。据预计,今年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过100万亩。多个省份,如山东、陕西、新疆和浙江,在5月下旬开始了这一年份的海水稻插秧工作。
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位农民程汝民表示,他们过去曾经有着大量的盐碱地,但现在通过种植耐盐性高的水稻,这些地区已经能够产出一千二百斤以上的一亩地产量。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提到,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此类项目投入增加,这导致了这两年来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大。
自2012年至2022年,“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稅”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分佈於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了全國四大類典型鹽碱地。
进入南泥湾千亩水稃生产基地,我们看到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南泥湾千亩水稃生产基地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该基地经过三年的示范试验,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此时正是插秧最好的季节,今年的秧苗壮实,全体正常返青,以预计今年将有一个很好的产量。
南泥湾属于轻度鹽碱地,从黑龙江引进适合种植的“海水稲”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经过土壤改良与品种优化,现在每一亩可达500公斤之高产量。
连云港沿岸也有不少鹽碱滨涂地区,当地选育多个耐鹽性强的新品系,在沿海滩涂上推广种植。这几天记者在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看到,不仅完成了育秧,还观察到了两个新品系——盐田育3号和4号,它们都能达到优质米标准且具有较高产量,对适合我们沿海鹽 碶 地 的 种 植 易于接受。此外,还有9个耐塊新品系陆续进入国家及省级各类区域试验中。
所谓“ 海 水 稼”,即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开发的一款耐塊性的作物,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无需特定的灌溉方式或其他特殊照顾,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沙漠或荒漠地区也能生长。此项研究始于2012年,当时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洋农业研究发展中心,并开始针对此类作物进行选育工作。在2017年的筛选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表现出色并且具有极高抗逆能力的小麦材料,最终这些材料被用于更大的测产实验,其中一种产品单次获得最高记录,为860公斤/亩,其后的测评显示该作物平均单季产量达450公斤/亩,同时8款产品获得国家审定认证。而我国近15亿公顷的大片土地具备开发利用潜力,其中约1.5亿公顷可以有效使用而无需过度改造,因此其潜在价值巨大。我国本身就拥有超过9913万公顷的地域被归类为全球总共9.5438亿公顷中的10%作为世界上的最大10%部分;未来专家相信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用更先进技术来解决,使得我们的食品供应更加稳定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