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日下午16时,天津“8-12”爆炸事故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主任田为勇就事故后环境应急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他指出,未来工作重点将是迅速处理警戒区内外被封堵的污水,并确保其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将加强对警戒线内外土壤的应急监测工作,以便及时掌握污染状况并制定相应处置方案。
田为勇介绍说,在事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立即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指导天津市的相关工作。他们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包括硫化氢、氰化氢、氨、环氧乙烷、苯、甲苯、二甲苯、三氯甲烷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16日之前,这些特征污染物曾经出现超标,但自从16日12点起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监测点发现超标的情况。
周边设有5个国控和市控空气质量监测站,对6个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包括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素和臭氧。与事发前数据相比,无异常变化。这表明目前大气环境总体可控,即使是在核心区域以外,也未超过国家标准。
水质方面,在事故点周边设置了42个监测点,其中26个位于警戒区内,其余在警戒区外。所有超标的氰化物废水均被封堵于事故区域内,不允许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在26个内部检出的19个点位中,有8个超标,最严重的一次达到了国家标准356倍,此次主要发生在一号雨水泵站附近。而在警戒区以外的16个点位中,有6个检出了氰化物,但没有超过限值,最高浓度仅占标准量的8.2%。
总结来说,事件地区及其周围水域主要受到氰化物污染,而其中心区域更为严重。此外,在这片区域之外,只有一些雨水管网及渠道显示过微弱超标情况,其余均符合国家规定。
近海域部分,由于临近的事故地点布设了5组监测设备,它们检测到的含有的氰化学量与历史数据无显著差异,因此符合海洋质量要求。在2008年至2014年间,该海域曾多次检测出低水平中的含有该化学品,但均未触及法定的安全界限。
随着事件发生之后,生态保护部门紧急调派了一支由中国环保总局以及北京江苏河北河南山东等地9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人员队伍携带25辆专用车辆100多套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器以及一些实验室设备展开紧急行动以支援天津城市治理。
此外,还组织了一批来自清华大学北大等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的支持,他们拥有丰富经验涉猎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废弃物处置方法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流入自然或人工系统中的各种种类污染材料;防止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大气污染;地下供用水工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以及土壤利用潜力提升方案设计。
为了增强当地应对能力,一些特定的技术救援装备如用于处理含有高浓度危险化学品特别是含有三聚酚类配方材料(通常称作TNT)变种形式混合液体反向转移(VTM)的传输装置已经从山东省福建省调动而来并且正在使用中。
根据需要,当局还将适时再增加更多专家力量以保障整个项目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