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随手拍、随时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自然百宝箱’。这一活动的低门槛、高参与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负责环境教育工作的陈婷媛说。

打造公众与科研工作者的对话平台

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上海崇明区科技馆开展户外鸟类虫类考察活动。

每年秋季鸟类的过境高峰期,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科研人员都会为上千只鸻鹬类水鸟戴上金属环和上黑下白旗标。人们观测到旗标颜色和金属环上的编号,即可知道鸟儿曾过境崇明东滩。

张卓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喜爱自然,一有空就带着女儿到小区、公园观察花鸟鱼虫。七八年前,原本教小学英语的她开始兼上自然科学的课程,经常要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渐渐地,她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很多本土物种都叫不上名。

2019年,她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自此便对大自然着了迷。她购买了一些观测及拍摄设备,一有空就参加物种观测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观鸟,看到了不认识的小朋友眼睛中闪烁出的兴奋光芒。”

今年夏天,一场台风过境后,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滩涂上的觅食候鸟越来越多。一群志愿者们利用手机应用程序记录并分享这些生物多样性信息,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对于这种变化,科研人员乐见其成。每年4—6月蛙类繁殖季,由于无法做到各监测点在同一时段同步调查,他们每年的获取繁殖数据有限。但从2020年开始,一批业余科研助手加入,让同步调查得以实现。这100多名志愿者组成了7支观测队,每个季节都协助团队蹲守监测点,并提供更全面的观测数据。

核心阅读

201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这项名为“我的自然百宝箱”的公众科普活动近几年的参与度持续增长,这表明这个项目正在有效地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何祝清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与传统化学指标相比,用生态指标更加直观、准确,比如某个地方夜晚虫鸣阵阵,则说明那里植被丰厚、生境优越、物种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natural treasure box”已发展成为一种促进公共讨论与科学研究之间互动平台,而非仅仅是一个展示科学成果的地方,它鼓励更多人参与实地调查,为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让一般民众了解并体验他们身边未曾注意到的生物世界,从而激发他们自己进行探索和记录,不断扩展个人视野。此外,该项目还促使社区内形成了跨学科合作网络,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于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水平,最终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取得进步。

《 人民媒体通稿 》( 2022-09-28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