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稻麦机械化生产基地,秸秆包膜机正在忙碌地工作,联合收割机刚刚完成了稻田的收割任务。这些设备轮流上阵,将秸秆打捆成圆滚滚的块状,这一过程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这样做不仅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还为后续的农业生态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残渣和畜禽粪便,其中农作物残渣近10亿吨、蔬菜废弃物1亿吨,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吨。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与机遇。
11月15日,由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主办的一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暨稻麦周年绿色丰产技术观摩会”在太仓市举行。这次会议旨在通过现场机械作业观摩和经验交流,探索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的新方法。
联盟秘书长董红敏指出,我国当前生产量估算是基于作物和养殖规模,但不同部门统计数据存在差异。“但确实,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挑战。”她说,联盟成立以来已提出多项关键技术和产品,并实施了一项名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重大任务。
在太仓这个著名鱼米之乡,一套现代化农机装备使得东林村农作物秸秆收集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该团队还研发了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的小型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如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等,以解决小田块及棉花种植带来的问题。
此外,该团队还改进了相关装备以应对现有的肥料使用问题,如超大堆体移位翻抛技术来实现强制破碎和移位输送,从而提高有機堆肥质量并缩短好氧发酵周期。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促进经济效益。在东林村,他们构建了一条从稻麦到羊肉再到有機肥的地循环产业链,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更加高效且可持续。此模式被称为“一根草、一片田、一头羊、一袋肥”,代表着一种完全闭合的生态循环模式,让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将这样的模式扩展至全国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