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持续设计产品中秸秆有了好的归宿我们又如何探索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方法呢

在太仓的东林村,稻麦机械化生产基地正是秸秆包膜机的舞台。联合收割机刚刚完工,秸秆搟草机、打捆机和包膜机轮流上阵,将稻田中剩余的秸秆捆成圆滚滚的“球”,完成了“打包”。这些被捆好的秸秆,在田间地头找到了它们新的归宿。

每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达38亿吨,农作物残留约10亿吨,有蔬菜废弃物1亿吨,以及有机废弃物约0.5亿吨。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与新机会。

11月15日,由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主办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暨稻麦周年绿色丰产技术观摩会”在江苏省太仓市召开。通过现场机械作业观摩和经验交流,参与者共同探索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的新方法。

董红敏副所长表示:“我国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但资源化利用率还有待提升。此外,我们也相对落后于国际水平。”自成立以来,该联盟已经研究出十项关键技术和产品,并实施了重大任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陈永生研究员介绍:“我们研发了一套现代化农机装备,每天可以处理100多亩稻田中的秸秆。”这套设备使得东林村农作物残留收集能力大幅提高。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创新团队开发了针对南方小田块稻麦残留以及大田块玉米残留等不同种类分别设计的小型精准采摘系统,并在山东、新疆等地实现产业化应用。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相关装备进行改良,以适应肥料化、能源化及基质化使用需求。超大堆体移位翻抛技术结合变量除臭菌剂喷射,可以实现强制破碎并移位输送,从而优化整体工作效率。

通过构建以饲料加工为核心环节的循环产业链模式,如“一根草、一片田、一头羊、一袋肥”,东林合作农场实现了从传统焚烧到现代生态饲料制作,再到养殖羊群食用并将羊粪制成有机肥,有助于形成现代农牧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还提高了整个产业链上的生产力水平,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