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局最新的卫星数据揭示,自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竟然源自中国,这一贡献率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近几年的连续不断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活动,不断扩展了“中国绿”的版图。在众多植树造林手段中,林业碳汇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为中国增加了更多的植树造林面积,为山区农民及购买碳汇企业带来了双重利益。从曾经依靠伐木获利的小农村工人到如今成为守护、培育森林的大型“卖碳翁”,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时代。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燕窝塘山区的一片云杉、冷杉等植物郁郁葱葱,是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的一个典范成果。这片广袤森林不仅通过保持土壤肥力、滋养水资源以及调节周边微气候等方式发挥其生态功能,还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并创造出可观劳动收入。
初步统计显示,该地区参与项目的人们已从土地整理、种植、补种和围栏建设等劳动获得超过2600万元人民币,以及在苗木培育方面获得1300余万元收益,每位村民的人均增收达到了2160元。
在进行绿色碳交易时,“卖家”通常是项目主办方或专业化 碳资产公司,而“买家”包括各种开展自愿减排行动的企业、小组以及个人。“‘卖碳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实惠:对于独立开发出的碳汇项目,小农可以参与栽培经营活动并获得就业机会;对于合作开发出的项目,小农不仅能享受栽培营养方面的劳务收入,而且还能根据协议获得相应的地产收益。”中关村新型智库专家、中关村绿色碳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良阐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