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一项重大生态保护项目正在全面推进。该项目旨在将大量盐碱地改造成高产农田,并通过引入耐盐性水稻品种来实现这一目标。据报道,今年全国预计会有超过100万亩土地用于种植这些特殊的“海水稻”。
5月下旬,这些“海水稻”的大规模插秧工作已经开始了。在山东省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他曾经的盐碱地现在因为种上了这类耐盐性高的水稻而变得繁荣起来,每亩产量达到1230公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由于政府和科研机构对粮食生产和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视,这些地方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投入,因此这两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大。
自2012年至2022年,“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稅”種植面積達60萬畝,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分布,其中品種覆蓋了四大類典型鹽碱地。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位于陕西省,是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的一处示范试验基地。在那里,一位负责人徐炳钦表示,现在是最佳插秧季节,这次的秧苗非常壮实,预计今年产量将很好。
南泥湾地区属于轻度鹽碱地,从黑龙江引进适合种植的“海水 稲”品種进行試驗種植后,它们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去年的单一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
连云港市作为沿着黄海之滨的一个城市,也选择了一些耐盐性高的新品种,如新品系如"SaltTide3号" 和 "SaltTide4号" 在沿岸滩涂上进行试验。此外,还有9个新的耐盾系正在进入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中。
袁隆平院士领导的小组开发出了能够在任何类型的地带生长,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海 水 稀”,包括那些通常不适宜耕作的地方。这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比如2017年他们筛选出表现较好的材料并进行测产,其中一个材料达到了620.95公斤,而2020年的测产记录更是创下了860公斤/亩,最终平均每个家庭能提供450公斤米粒。此外,他们还发现我国近1.5亿亩潜力可开发土地,对解决口粮问题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