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转变为肥沃之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播种正在逐步展开。今年,预计全国将推广超过100万亩的海水稻种植面积。此举不仅促进了粮食生产,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十条小建议,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山东、陕西、新疆和浙江等多个地区在5月下旬开始了今年的海水稻播种。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他曾经经营的盐碱地如今因种植耐盐性强的水稻而变得繁荣,一亩地产量可达1230斤。
国家耐盐性高性能作物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这些成果得益于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这方面技术研究投入增加。这也是近年来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之一。
从2012年至2022年间,“海水稻”由实验室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世界“海水稻”已覆盖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和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并且已经成为四大类典型盐碱地中的主要作物之一。
进入南泥湾千亩试验基地,我们看到机器运转的声音伴随着忙碌的人们。一切都在准备好迎接新一季节收获。在这里,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的大型试验基地,在过去三年的努力后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
负责人徐炳钦说:“现在正是我们插秧最好的时刻,这一年里长出的秧苗最健康,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收获。”去年,该基地通过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并进行土壤改良,最终实现了一千五百公斤/亩产量,是往年的两倍多。
连云港沿岸地区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当记者访问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时,他们见证了新品种——“盐田育3号”、“4号”的成功培育,这些品系能够抵抗高含salt度土壤,既能保持优质米标准,又能提高产量,使其成为该区域推广一种新的选择。
据报道,当初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研究耐盾性强的一类植物,以解决全球范围内大量未被有效利用的地带问题。2017年9月,在极端条件下筛选出表现最佳材料,其中一个品系单季产量达到620.95公斤,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灌溉情况下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海水稅”的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还有其他几个项目也在进行中测试这些新材料以寻找更有效方法去改变这种状况,比如使用生物工程来创造更加耐受性的植物类型或者开发新的栽培技巧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影响
最后,对于中国来说,有15亿亩潜力可以被用于农业用途,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过分淋漓或缺乏足够湿润导致它们不能充分使用。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有效方法来管理这些资源,我们就能确保我们的未来更加安全。而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更多方法来提高现有的作物对恶劣环境(比如过剩淋漓)的适应能力,以此作为一种保护地球资源的手段,同时保证我们的粮食供应系统持续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