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积极应对环境污染,全力支持海水稻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展开,预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00万亩。这一成果得益于国家与各地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科研院所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
山东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他地区原来盐碱地颗粒不收,但现在种上“海水稻”后,产量一亩地在一千二三百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指出,这些成就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与投入。
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和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该基地属于轻度盐碱地。在这里,通过引进适合种植的“海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经过土壤改良,一亩可达500公斤产量。
江苏连云港也有不少沿海滩涂选择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推广,如新品系盐田育3号和盁田育4号,它们已经全部完成育秧。此外,还有9个耐盾性新品系正在进入国家、省级各类区域试验中。
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稅研究团队开始耐盾性选育研究,并筛选出表现较好的材料,在单产达到了620.95公斤。这标志着“海税”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而目前全国五大类盾性地区建立了8个试验种植基地,有8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产品型号已出现,其平均单产为450公斤。
中国近1.5亿亩有潜力开发利用,其中包括四个主要类型:滨海外区、黄淮河平原区、中部退化耕地次生区以及草原区。专家认为,将这些土地转变为良田,对解决口粮问题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