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良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展开保护环境措施建议不断推广

盐碱地转变为良田,全国海水稻大规模种植正在不断推进。今年,我们预计将有超过100万亩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展。

5月下旬,山东、陕西、新疆和浙江等地区陆续开始了这年的海水稻插秧工作。在潍坊市,有一位农民程汝民表示,他曾在盐碱地上几乎没有收获,现在种上了耐盐性高的水稻后,一亩地能产出1200-1300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由于政府和科研机构对粮食生产和综合利用盐碱土地的重视程度增加,这些地区对于改善土壤条件并推广耐盐性作物进行了更多关注与投入。这也是导致两年来这种土地利用面积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稻”已经从科研阶段发展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截至2021年底,全國“海水稅”種植面積達60萬畝,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分布,并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类型。

走进南泥湾千亩试验基地,机器声响起,一片忙碌景象。南泥湾千亩试验基地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此前三年的示范试验已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

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负责人徐炳钦表示,现在正是插秧最好的季节,今年的生长势力强,每一株苗都健康向上,将会有一个很好的产量。此前,当地引入适合种植“海水稅”的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经过土壤改良与品种优化,现在每亩可达500公斤产量。

在连云港市,还有多个耐盾碑新品种被选育出来,并在沿岸滩涂推广种植。记者参观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时发现,这两个新品系——“玉米3号”、“玉米4号”,已经完成育秧工作。此外还有9个耐渉性较强的新品系正在各级区域试验中进行测试。

我们提到的“海水 稲”,实际上是指袁隆平院士研究团队开发出的耐渉性高的粳米,它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长,即使是在含有大量氯化物或硫酸根离子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在青岛成立的一个实验室里,他们筛选出了表现出色且能够抵抗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几份材料,其中最高的一份达到了620.95公斤,这标志着这个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该团队还建立了八个不同类型的地理位置上的测试区,以评估其适应能力及生产效率,而这些数据表明未来此类作物具有巨大的潜力,不仅可以提高现有的耕作方式,而且可能成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