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的潍坊市,一位名叫程汝民的农民曾经因为盐碱地无法种植作物而感到无奈。然而,他所在的地区通过引入耐盐碱性高的“海水稻”品种,转变了这一局面。现在,这片原来荒废的地块已经成为了一片繁荣的良田,每亩产量达到了1500公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这方面技术研究与推广力的增加,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快了盐碱土地利用面积扩大的步伐。”
自2012年起,“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逐渐发展成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在2021年底之前,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万亩“海水稻”种植面积,其中分布于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多个省份,并覆盖了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进入5月下旬,山东、陕西、新疆和浙江等多个地区开始进行今年“海水稻”的大规模插秧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也为改善土壤条件提供了新的途径。
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是耐盾系养殖的一个典范。该基地位于黑龙江省绥滨县,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此前,该基地成功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现在正处于插秧最好的季节,其新品种表现出色,有望实现更高产量。
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如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在沿海滩涂上测试并推广多个耐盐性强的新品种,如“青岛一号”、“青岛二号”,它们能够适应较高水平的塩度环境,并且能达到优质米标准。
据统计,我国近15亿亩土地中,大约有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这部分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中部及沿海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批后备资源。不过,这也意味着提高现有作物抗性的改造以及耕作措施改进至关重要。如果这些土地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它们将对解决口粮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未来,专家认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提高农作物抗性的能力,以便更多的地带变得可耕種。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尝试其他类型耐盈期作物,与此同时,对现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也是长远目标中的一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