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态保护社会实践报告:盐碱地变“良田”,海水稻大规模插秧展开,全国推广面积超100万亩
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地已开始了今年的海水稻插秧。潍坊市农民程汝民表示,他们原来的盐碱地现在种上了“海水稅”,产量已经达到了每亩一千二三百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随着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这两年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增。
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园种植了60万亩耐盐碱的“海水稃”,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南泥湾千亩水稃生产基地是由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和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由于成功解决了育秧关键技术难题,现在这里正处于插秧高峰期。负责人徐炳钦预计今年有一个很好的产量。
南泥湾位于轻度盐碱地区,并引进适合种植的“海水稃”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去年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亩。
江苏连云港也有不少沿海滩涂,可以用于推广耐盾性较强的新品系,如鹽田育3號和鹽田育4號,這些品種能達到優質米標準,並且產量較高,是適合我們沿岸地區種植的選擇。
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研发出的耐盾性较强的“海水稃”可以在滨边滩涂以及内陆脆弱土壤中生长,有望改变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从而提升该区域土地价值和经济效益。在2019年9月,“青岛海绵研究发展中心”的团队在中国五个主要类型的地方建立了八个试验基地,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领导的小麦试验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