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转变为良田,生态经济新篇章全国海水稻大规模种植展开。据了解,今年全国预计推广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过100万亩。这一数字显示了对粮食生产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科研创新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进入5月下旬,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多个省份陆续开始了今年海水稻的插秧工作。例如,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位农民程汝民表示,由于种上了耐盐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现在他的原先不适合耕作的地块已经能产量丰富,每亩可达1200-1300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解释说,这样的发展是因为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关注度。这也是这几年来盐碱地利用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之一。从2012年到2022年,“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并且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覆盖了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走进南泥湾千亩水稻生产基地,可以看到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负责人徐炳钦介绍说,现在正是最佳插秧时节,该基地目前正在进行“海水稅”的育秧工作,他预计今年将有一个很好的产量。
南泥湾地区属于轻度盐碱地,当地通过引进适合该地区条件的“海水稅”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经过土壤改良后去年的产量达到500公斤/亩。此外,在江苏连云港,有些耐盾性高的新品种也被用于沿岸滩涂上进行试验,以提高当地农作物抗逆性并增加收入来源。
我国近1.5亿亩土地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其中包括一些曾经认为难以使用但现在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改造得到了有效利用的一块重要资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银心指出,这部分土地对于解决口粮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并且农业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提高现有农作物以及开发更多耐盈性作物,以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