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它的成长、变化和特征,对农业发展、合理施肥和土地保护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30年,犹如一场从婴儿到成年的奇妙旅程;然而,对于这片大地而言,这只是研究者了解其肥力演变的起点。
与普通实验室工作不同,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它要求科学家们投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耐心等待。车宗贤深知这一点,他说:“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困难的地方。”虽然采样、分析、观察和记录本身并不复杂,但持续多年的日常劳作却让许多同行选择放弃。
面对挑战,车宗贤并未轻易放弃。他回忆说:“曾经有时我也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想到所有努力可能会白费,我就坚持下来了。”他知道,在国内,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英国则有170年的历史。“我们晚了一步,我们必须有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尽管道路曲折且艰难,甘肃自70年代末便开始了土壤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由于资金短缺和其他原因,现在全省只剩下四个试验点仍在运行,它们分布在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有志青年依然投入到了这个需要跨越几代人努力才能见效的项目中。车宗贤表示,当他进入职业生涯时,从事土壤研究的人数不过十几人,而现在他的研究所已经有五十多名专家,甘肃省里超过一百名专业人员致力于此领域。
技术进步也是推动长期观测监测前进的力量。在过去,每一次数据收集都要经过人工操作,一周甚至更久。而现在,他们使用原子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就能在一个小时内获得结果。
经过近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守护者们终于取得了突破。在2016年,他们利用四十余年的调查数据,为甘肃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及其肥力变化规律提供了全面总结。这为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效率提供了关键支持。
车宗贤强调,不仅黄绵土、灌漠土以及黑垆土这些主导型土壤类型的演变规律已基本掌握,还需继续探索甘肃37个不同的土类。他说:“我们的成果激励着我们。但我们明白,只是在迈出的一小步。”
对于未来的任务,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责任是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