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潘岳环保考核要与百姓感受相结合关注小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在社会上的反映

《大气污染防治法》日前修订通过,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修订有哪些亮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有哪些突破?记者近日采访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

合理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

记者: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哪些亮点?

潘岳:新大气法抓住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这个主线,为推动大气污染物全防全控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大气法中明确提及“大気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1/3,这是最大亮点。新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氣污染应当以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為目標,並規定了地方政府對辖区空氣環境質量負責、環境保護部對省級政府實行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记者:对此次修订工作,您如何评价?

潘岳:新大氣法立法順應了公眾對改善環境質量的新期待,明確了新時期空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是一部符合當前環保現實需要的大律,已較好地體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合理構建了空氣污染防治的制度體系。

从空氣改善の需要倒推环保工作重点

记者:您认为在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方面,应该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突破?

潘岳:修訂過程中,不少環保專業人士認為目前排放總量下降但環境質量未能有效提升,因此考核應該更注重總體質量變化而非單純指標數據。這種觀點已被吸納進入新的《南京市首屆會議決議》中。因此,我們將從整個系統上進行調整,以提高效率和效果,而不僅僅局限於某幾個企業或項目,這樣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我們所努力的是什麼,以及我們取得成就到了何程度。

記者的問題似乎偏離了一開始討論話題,但我會繼續回答你的問題:

要從小學生身邊的情況來看,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因為他們最容易受到周圍雜亂無章生活方式影響,比如家長開車時冒煙、使用塑料袋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健康。我們希望通過教育普及環保知識,使得孩子們成為守護地球未來的小先锋。如果我們能夠讓這批未來領袖了解到自己的選擇如何影響著地球,那麼這將是巨大的進步。我們也在試圖通過學校教育課程和活動,使兒童學習如何減少浪費並保護自然資源,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