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法》日前修订通过,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修订有哪些亮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有哪些突破?记者近日采访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
合理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
记者: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哪些亮点?
潘岳:新大气法抓住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这个主线,为推动大气污染物全防全控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大気法中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1/3,这是最大亮点。新大気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気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并规定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部对省级政府实行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记者:对此次修订工作,您如何评价?
潘岳:新的大 气 法立法顺应了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明确了新时期的大 气 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是一部符合当前环保实际需要的一项法律,它已较好地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合理构建了一套关于 大 气 污染 防 治 的 制 度 体 系。
从 大 气 改 善 的 需 要 倒 推 环 保 工 作 重 点
记者:您认为在改善 大 气 环 境 质 量 方 面 应 当 有 哪 些 新 思 路、新 突 破?
潘岳:修法过程中,我们很多环保专业人士认为当前排放总量下降,但并未引起人们普遍感受到空气清洁程度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考核方式,使其更加贴合民众生活需求。因此,我们决定把考核标准更偏向于居民感受,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深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继续减少总量,还要关注每个人的感受,即使企业达到了排放指标,如果居民周围仍然感觉到空氣不好,那么这也是一种失败。所以,在未来,我们会尽力让环保部门与百姓之间建立一种直接沟通机制,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而不是只看到数据表格上的数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将民众的声音更加听进去,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而且,不仅如此,我还希望社会各界可以关注今后水和土壤污染预警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监测技术研究开发,以便更好地进行综合性管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白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清新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