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的栋梁,也是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它的成长轨迹和特性,是农业发展、精准施肥和土地保护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三十年对于人类而言,充满了成长与变迁,但对于土壤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让研究者们对其肥力变化保持好奇。
不同于普通实验室工作,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探索,它要求研究者们承担几十年的甚至上百年的耐心等待。
“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车宗贤说,尽管日常操作如取样、分析、观察和记录并不复杂,但进行这项基础研究需要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许多同行选择放弃,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的梦想就藏在这里。”
国内关于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英国则有170年的经验。“我们开始晚,但是必须有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道路崎岖且艰难。在1970年代末期,甘肃省就开始了土壤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由于资金不足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如今全省只剩下四个试验点,在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各地运行。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如车宗贤这样的守护者并未退缩,他们反而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为这个跨越几代人的项目添砌一块砖。一名新晋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任务艰巨但每一步都能看到前进的痕迹。”
技术进步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工具。“过去,我们要花费数周才能得到一组数据现在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车宗贤表示。
经过近一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开花结果。在2016年,车宗贤团队利用40余年的监测数据总结出甘肃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及其演变规律,这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工作远未结束。甘肃地处高原交汇区,其地形复杂多样,“黄绵土”、“灌漠土”、“黑垆土”、“灰钙土”等主要类型仍需深入探究。此次成果虽激励人心,却只是序曲初奏。“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掌握所有37种类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他补充道,“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