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昆婷北京报道,今年3月份,大气污染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环境保护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受理了75件公众举报,其中大气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水和噪声污染;被举报最多的行业则是金属冶炼和加工制造业,以及化工业。这些企业由于处理不当、管理不善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排放超标,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信访条例》的规定,所有在3月份受理的公众举报案件将于6月底前得到答复。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份,也有46件公众举报案件被接收,并且已经全部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处理。调查结果显示,有27件存在违法行为,而另外19件未发现任何问题。大气污染仍然是主要问题之一,被报告最多的是化工行业(7宗)、电力热力生产业(4宗)以及加工制造业(3宗)。
各地环保部门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处罚,如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停产治理、罚款等措施,以此来及时消除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效监管解决具体的环境违法行为。
例如,在山东省莱州市,一家名为鲁通特种纸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因废气超标而受到指控。检查后,该公司确实存在焚烧废旧塑料和未完善脱硫脱硝系统的问题,但并未发现偷排暗管。在此基础上,该公司被要求加快治理设施升级进度,并对其处以罚款。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新疆阜康市的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它因排放恶臭异味而受到投诉。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没有采取封闭酸化调节池措施,因此导致异味散发。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随即责令该公司采取永久性封闭措施,并要求在冬季临时采取密闭措施待施工条件允许再采用永久性措施。
最后还有河北省廊坊市的小泡沫颗粒加工作坊,因无工商、环保审批手续,无任何防治措施而受到指控。在现场检查中,该作坊明显有异味,而且无任何生产记录或安全标准。而广阳区环保局随即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其立即停止生产并拆除设备,清除原料产品。此事已经得到满意解决。
这些典型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及时有效地处理环境违法行为,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质量,同时也促使相关企业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为建设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