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的栋梁,也是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它的成长轨迹和特性,是农业发展、精准施肥和土地保护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三十年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从婴儿到成年的飞跃,但对土壤来说,这只是它们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短暂阶段,研究者们仍需更深入地探索其养分变化的奥秘。
与普通实验室工作不同,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它需要跨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耐心观察和记录。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使得许多研究者感到困惑和动摇,但车宗贤选择了坚持,他说:“虽然这个过程复杂且耗时,但我们必须持续进行,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甘肃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了这项试验,并在70年代末正式启动了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试验。然而,由于资金不足、认同度低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在兰州、定西、酒泉等地的大部分试验点已经停止运营,现在全省仅剩下四个试验点,其中包括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像车宗贤这样的“土壤守护者”并未放弃,他们不断推进这一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如原子吸收光谱监测技术等新工具被引入,用时一个小时即可获得数据,而过去则需花费一两周时间完成相同任务。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有了显著成果。在2016年,车宗贤及其团队总结了近40年的监测调查结果,对甘肃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及肥力演变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但他们明白,这只是开端,还有37个待解之谜待续探索。“这是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