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的根基,也是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保障。30年对于一个成长者来说足矣,但对于土壤而言,这只是了解其肥力变化趋势的起点。与普通实验室工作不同,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研究,需要跨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续观察。
车宗贤承认,这项工作最大的难题在于持久性。他曾有过动摇,但想到自己的心血若一走了之,那些付出便全无意义,所以他选择继续前行。国内对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英国则有170年的历史。“我们起步晚,这项工作必须有人做。”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如研究经费紧张和认同度低等问题,使得许多试验终止,只留下4个试验点。但即便如此,更多青年的加入为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车宗贤指出,现在他们研究所已有50多名从事土壤研究的人员,而甘肃省内就有超过100人从事这一领域。
技术进步也为长期定位观测监测带来了帮助。在过去,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人工,一份数据可能要花上一两周时间。而现在,利用原子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可以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获得结果。
经过近一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6年,车宗贤团队总结了甘肃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肥力演变规律,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重要依据。不过,对于这个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中仍然存在着37个未知之数,“这是我们的新征程,我们知道这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