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根基,也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其独特的生长模式和发育过程,是农业发展、科学施肥以及耕地保护策略制定的关键依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30年是一个从孩童到成年的成长周期,但对于土壤而言,这只是研究者了解其肥力变化趋势所需时间的一个小部分。
与传统实验室研究不同,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需要跨越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见效。这份持久不懈的努力让车宗贤感到艰难:“这是我们工作中最难的地方。”尽管基本操作如取样、分析和记录并不复杂,但进行持续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却容易导致沮丧,因为许多同行选择放弃这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想到自己的多年心血若被抛弃在半路,车宗贤决定坚持到底。他意识到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这种观测,并且英国有着更悠久的历史——170年的追踪。“我们迟到了,我们必须有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甘肃省自70年代末便开始了土壤定位试验,但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该项目认可度不足等问题,一些试验点已被迫停止。目前,全省仅剩下四个试验点仍在运营,其中包括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像车宗贤这样的守护者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吸引了一批新一代青年加入他们,他们致力于为这个耗时数代人的项目添砌石块。在车宗贴参与工作时,他所在研究所只有少数几名专业人员,现在已经增加到了50多人;甘肃省内从事此类研究的人员超过100人。
科技进步也为这些观测提供了强劲推动力。“过去所有数据收集都需要手工处理,每次结果都要花费一两周时间。”现在,只需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就能在一个小时内获得数据。
经过近一代人的付出,最终有了显著成果。2016年,车宗贓及其团队利用40余年的监测资料,为甘肃主要耕地类型及肥力的演变规律做出了总结,这极大地促进了化肥使用量减少和提高效率。此举为后续土地管理提供了坚实依据。
虽然还远未全面掌握37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研究成果激励着我们。但我明白,这只是一条道路上的第一步。”他继续表示,将会继续深入探索,以确保每一步都向前迈去,为维护这一宝贵资源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