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如何建设十四五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三水共治的预警溯源能力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刘廷良在2021年第二期技术交流活动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讨会上强调,生态环境监测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借助要素资源集聚优势,打通“产学研”壁垒,推动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发展。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布控的高密度水环境自动微站实现了24小时河道水质指标监测和超标溯源报警功能,为河道排水口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

从“十四五”开始,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不断扩展监测范围,从传统手工地面监测向人工智能化和天地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及断面现状监测向污染溯源和预警方向延伸。解鑫认为,要基本实现以自动为主、辅为的手工的体系,使水平显著提高,并构建初步的水生态系统。

杨凯提出了引入高质量设备和技术,比如无人船无人机采样作业、全自动分析仪实验室分析,以及引入DNA技术、水声技术使全面;通过数据挖掘应用实现实时及科学分析;构建评价方法,使决策更合理。

刘廷良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在重点区域建设创新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为打赢攻坚战提供支撑。目前南方仪器适用性实验室已完成建设,可以同时对100套各类仪器进行检测填补空白。在新科技研究方面,如基于多介质自动采样、高频通量光谱传感器等。此外,还将加大研发与应用力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核心部件。

王业耀介绍了国控断面的过渡,由手工逐渐转变到以自动为主,并表示“十四五”期间数据应用将更加广泛,以支持管理服务。此外,还将构建预测体系,加强大数据整合共享工作,以提升现代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