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我们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自党的成立以来,全区每年都在完成防沙治沙工作,共计1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这些努力使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全力以赴地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650万亩,以此来确保民众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霍晓庆)
作为我国最为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区域之一,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著名的大型盐原及大片广阔的戈壁滩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该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治理并保护这些珍贵资源,在严格管理与保护措施下,内蒙古还培育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植物种植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加工经营以及林纸一体化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六大类别的经济活动,这些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百姓收入增长及企业效率提升。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如建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源控制天然林资源保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关键工程,将土地恢复为绿色宝库。而且依法划定禁止采伐范围,以及推行畜牧业规范性管理机制,加强植被保护行动,使得这一区域得到了有效修复与维护。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立国家级禁止采伐区域18个,其总面积达到18.35万公顷。
经过长时间而持续性的努力,不仅让原本枯燥无比的地方逐渐覆盖上翠绿色的面纱,更有幸塑造出一批成功案例,还涌现出了许多身居其中的人们,他们勇敢地迎难而上,为这片浩瀚戈壁滩添上了光彩。
例如鄂尔多斯市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库布其砂丘治理模式,即通过政府政策主导企业进行产业运作农牧民参与市场机制并持续创新技术,这样做使得1.86万平方公里规模庞大的砂丘中三分之一变得充满活力,为全球抗击荒漠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巴彦淖尔市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乌兰布哈德砂丘改造工作,并加快发展以肉苁蓉葡萄有机畜牧业及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新兴行业,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既能共同促进又能相互补充的事情。
再看那些代表着新的希望的人物,如宝日勒岱殷玉珍他们60年的坚持不懈劳动,让曾经被视为死亡之地毛乌素地方现在已经能够成为70%以上被重新植入生命气息的地方,而苏和放弃安逸生活,用十年如一日去种植梭梭9.5万棵树,对额济纳旗那片戈壁构建起了一道坚实厚重的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