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荒漠化沙化土的动态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吗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我们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自党的成立以来,全区每年都在完成防沙治沙工作,共计1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这些努力使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全力以赴巩固这项成果,并计划完成额外的265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霍晓庆报道)内蒙古作为中国最为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区域之一,其境内有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四大砂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四大砂地,这里的生态环境基础极为脆弱。通过有效管理与严格保护措施,内蒙古不仅培育了六种类型的沙产业,如植物种植开发利用及特种药用植物种植加工,还走出了增绿百姓增收企业效益并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一条道路。数十年来,该地区通过科学推进土地恢复工作,如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京津风源治理等工程,以此带动大规模环境改善。此外,还实施了包括封禁保护区划定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奖补机制与退牧还草项目,以坚决遏制破坏植被行为。而截至目前,全区已经设立18个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总计18.35万公顷。这一切共同作用下,使得原本寸土寸金的地界渐渐变成了宜居宜业的地方。在长期抗击荒漠化斗争中,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大地孕育出了一批成功经验和英雄人物如鄂尔多斯市提出的库布其模式,即由政府政策主导企业产业运作农牧民参与技术创新组合拳;巴彦淖尔市则是引领全社会参与乌兰布和 沙漠治理,并发展肉苁蓉葡萄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业;而宝日勒岱苏玉珍等人的团队也展示了他们60年的无私奉献,最终使得毛乌素湿地达到70%以上高标准修复,而苏和放弃安逸生活10年一致对待戈壁滩,将梭梭树苗9万余株的人工栽培补充再造4800亩林地,为整个旗子的戈壁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