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某些地区所面临的“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致力于创建生态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尽管这表明了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将其与“花园城市”或“绿色城市”等同视作相同,这种观点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应具有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高效资源化再生的特点,以及注重社会、经济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关系。
规划各自为战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这导致了分割式规划,使得难以将整个城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此外,目前生态城市建设机制显得落后且不够成熟。这项需要大量投资和巨大努力的一项长期工程,大多数情况下依赖行政手段,由政府及其少数国企推进,而未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正处在快速城镇化浪潮中,我国拥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潜力的优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环境保护制度,为此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我认为,要有效推动这种构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加快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以促进更高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循环再生的理念,并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及不同区域特有的条件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加紧制定适合中国境地的梯度型标准。此外,还应将资源转换率作为约束指标之一,并致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应用;对于废弃物,如有害气体、污水、垃圾等,也应设定减量目标,并提升其处理后的资源利用水平。
其次,要因地而异地推行系统性规划协同发展策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新的都市设计理念修改相关法规条例,确保基础设施相互衔接,同时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权,明确总负责部门并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以当地自然状况为依据制定全面的系统计划。
最后,我们必须创新机制激励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导向型建设机制,即通过竞争市场对可以完全市场化的事务进行操作;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一体化服务模式,比如公共服务产品中的能源、环保等项目,以鼓励具备能力者扩展到综合服务商身份。总之,只有通过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共存,我们才能让这条道路更加顺畅。(作者: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