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某些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转变发展模式,致力于创建生态城市。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将建设生态城市列为目标。这一变化固然值得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过于狭隘,将其与“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同视,为此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应该强调循环利用、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而非仅仅追求美化自然环境。
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各自为战式的规划,这导致了条块分割式的规划,使得整体性的系统规划难以实施,更令人担忧的是,现行机制对于推动生态城建显得落后。尽管这项工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期努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依赖行政命令,由政府和部分国企来推进,而没有充分激发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我国,可以从自身优势出发,大规模建设生历市。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关于保护制度方面,并未得到充分执行如何更有效地推动这种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进一步改善:
首先,我们应当加快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在实施时,要以循环再生的理念为指导,加上基于国内外经验教训结合特点,以梯度形式建立标准。此外,还要提高资源转换率,同时优化能源结构,让可再生能源占主导地位,并设定减少废弃物量阶段性目标,以提升治理水平。
其次,我们必须因地制宜进行系统规划与协同发展。既要根据新理念修改现有的法规条例,也要确保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并明确总负责部门,促进不同部门合作,同时考虑到当地资源禀赋及废弃物利用状况,为每个区域提供合适方案。
最后,我们必须创新机制激发创造力。一方面,要构建市场导向型机制,即能完全市场化则交由竞争市场解决;另一方面,还需探索公共服务产品的一体化模式,以吸引具备能力者扩展服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顺畅而有效的心脏血管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