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地表水空气质量报告与低碳环保讲座在自然景观中的实践应用

生态环境部今日向媒体通报了2020年12月和1-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根据报告,地表水总体情况显示,2020年12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6%,同比上升7.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至于重要江河水质状况,2020年12月长江、黄河、珠江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的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8.7%,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9%,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与氨氮。

在重要湖(库)方面,监测的110个重点湖(库)的Ⅰ~Ⅲ类水质湖库占比达到78.2%,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劣Ⅵ级别湖库占比3.6%,相较去年下降3.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此外,还有99处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其中5处呈现轻度富营养化,其余未表现出富营养化。

至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的排名,在30名城市中,有林芝、河源和崇左市等表现出较好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质量,而东营、庆阳和铜川市等30名城市则存在较差的情况。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由337所调查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来看,在2020年的12月份,它们中的77%天数被评定为优良,并且PM2·5浓度减少了3·6%。而在全年的第一季度里,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87·4%并且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了8·3%。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以及北京市都取得了显著改善,其中北京市甚至实现了一整年的PM2·5浓度大幅减少。而长三角地区41城以及汾渭平原11城也分别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过,一些区域仍然存在着挑战,比如乌鲁木齐因受特殊影响导致其空气质量问题尚待解决。此外,该部门还强调将继续推动低碳环保讲座,以提高公众对环保知识的认识,并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工作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