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见证的那场北京雾霾攻势
记得2013年,那个冬天的北京,空气污染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那时候,我在北京上大学,每当冬季来临,就不得不面对那令人窒息的雾霾。那个时期,我的日常生活被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雾霾所笼罩。
每当早晨醒来,我都会打开窗户,却发现外面的世界仿佛消失了。阳光透过窗户稀薄地洒进房间,但我几乎看不清楚远处的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味道,让人感到呼吸困难。我必须戴上口罩才能出门走动,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承受那种刺鼻和咳嗽感。
学校里也没有例外,我们不得不在室内进行课堂教学,因为老师们担心学生们受到恶劣天气影响。但即使是在室内,我也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异味和细微颤抖,这让我意识到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那些日子里,不仅是学业受阻,连正常的人类活动都变得困难。我记得有一次去图书馆学习,当时还没戴上口罩,就感觉喉咙干燥、头晕脑胀,还伴随着轻微发烧。这让我意识到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环境下,对身体健康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后来,一些研究人员将这场持续数月的大规模雾霾称之为“北方寒流”,并指出其与近年来的工业排放增加有关。当时许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废水排放和工业烟尘直接排向大自然,而政府对于这些行为视而不见或采取了较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居民就成为了无辜的一线军队,他们要么选择留守家中,要么冒险出门,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直到公众舆论压力增大,以及媒体曝光大量数据显示空气质量危机之后,政府才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工业排放,并推出了多项治理方案,比如实施“清洁生产”政策、加强环保监管等。此举虽然缓解了一部分问题,但实际效果仍然有限,因为根深蒂固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乃至根本性的改变。
从此以后,无论是春夏还是秋末,我都会怀念起那个遥远而又近似疯狂的小小蓝色星球——地球——它曾经给予我们生命与生存,而现在,它似乎正不断警告我们:我们的存在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使它能够继续供后代子孙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