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探索新时代治水兴城的六安实践收集10条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六安智慧水治:共创淠河新篇章,收集10条生态保护的创新策略

在皖西大别山区,一场雨后,淠河汇聚成流,穿梭六安城西,最终融入北方江湖。三峡之手探索了母亲河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以激发每一滴水的潜能,为这座明珠添光。

治理水患,让六安迎来新的挑战

从山间到平原,淠河带来了丰富养分,但它的旱涝无常曾威胁百姓。

1950年代,主席指示修建佛子岭等六大水库,并建设104.5公里长的淠河总干渠,使得雨洪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淠河总干渠是整个城区饮用水源,其对市民来说,是“老淦”、“新淦”的象征。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城市步伐。

结缘三峡,让六安找到了“水管家”

2018年7月,与芜湖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他们摸清了芜湖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方案。2019年6月5日,在芜湖举行现场会,将“芜湖经验”向全省推广。

通过调研、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及PPP项目落地,全力以赴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黄荣敏介绍,“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我们要发挥骨干作用,用系统性治理思路解决问题。”

借鉴三峡经验,加强六安治理

基于“芜湖模式”,结合少量内水系特点采取‘厂网(市)一体’系统治理,将不同企业管辖下的自来水厂整合,以及互通协同改善现状。此外,还提出城乡统筹一体、供排一体、建管一体,并实现降本增效。

信任与支持下,大别山区雨后的雨流经过横排头枢纽分为两支,然后开始其旅程——净化处理送往千家万户;污染处理形成中型污泥进入苏大堰湿地自然净化;部分中型污泥进一步处理成为电厂冷却用水;最后将所有涉及资产归属给三峡集团统筹管理和运行。

未来目标:更美丽湿地景观,更合理价格机制,更强污染控制能力,同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实现绿色低碳生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