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Sheboygan市政污水处理碳中和项目

在前几期碳中和案例回溯专栏,我们剖析了芬兰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工厂转型成功经验,总结了荷兰NEWs概念与措施,分析了德国污水处理厂能源中和与碳中和的成功路径,以及奥地利污水处理厂的能源中和策略。这些案例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它们进水有机质浓度远高于国内水平,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挑战。那么,基于国内低进水有机质浓度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找到相关案例来借鉴?本期我们将介绍美国Sheboygan污水处理厂,它的进水有机质浓度与国内相当,并通过“开源”与“节流”并举实现了产电量与耗电量比值达90%~115%,产热量与耗热量比值达85%~90%的佳绩。

Sheboygan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82年,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为响应美国water环境研究基金会(WERF)至2030年所有污水处理厂实现碳中和运行目标,该厂早在2002年便加入“威斯康辛聚焦能源(Wisconsin Focus on Energy, FOE)”项目,以确立了“零消耗”的运行目标和实施计划。

该厂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并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如增加生物营养物去除单元、初次沉淀、剩余污泥 水解-酸化、最后是浓缩一体化工艺形成创新工艺。此外,该设施初始设计流量规模为7×104m3/d,服务人口为86 500人,其2012年及2013年的平均进出水质量见表1。

表1 Sheboygan 污染预防工程中心(WPPC)的平均入排放标准

Sheboygan 污染预防工程中心(WPPC)利用多种措施来降低能耗,“节流”包括设备优化升级,如更新泵及鼓风机等机械设备以及安装气流控制阀、智能控制系统等。同时,“开源”则涉及到热电联产技术,即将厌氧共消化产生的CH4用于生产电力及热能。

通过投加食品废料如奶酪残渣或啤酒废液,使得生物气产生大幅增加,同时提高CH4占比,从而提升能源回收效率。该企业首先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所需HSW数量,然后将其经泵输送至一级厌氧消化池,与剩余污泥一起进行共消化。

截至2012年,该企业因投加HSW使得产气量增加两倍,为后续热电联产提供充足燃料。在高峰时甚至出现能富余可供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增强自给能力,还减少对外部能源依赖,因此对于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来说,尽管Sheboygan 污染预防工程中心能够通过有效管理达到较好的能效,但由于其低进入有机质浓度无法简单复制这一模式以达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各地需要探索更具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自身不同条件下的 碳减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