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土壤监测揭秘全新创新之谜

在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处码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进行采样。他们使用手持终端录入地形、土壤类型和点位信息,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广东省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化管理系统。这是广东省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5年时间里,广东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监测与重金属溯源重点实验室建成了生态环境土壤样品库和华南区域土壶重金属同位素实验室等设施,从采集制备到污染源解析,再到预警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了技术水平,为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持。

智能流转实现高效“体检”

为了全面摸清土壤质量状况,省级构建并运行了7826个点位的土地质量监测网络。每年大约1500个点位进行专项调查。“体检”费时费力,因此要提高效率,就要在各环节实现自动化。

华南区域土壶制备与流转中心成功运用智能传输与控制系统,将其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使得样品传送、交接、存储、拣选实现智能化可视化。这一闭环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样品流转效率。

记者看到,扫描二维码便可快速识别样品,并通过气动传输系统迅速送达。过去需现场再次采集,现在只需扫描即可解决拿错样的问题。设计标准能力为4500个,更好满足需求。

同位素实验室精准诊断

对“患病” 土 壗 进行诊断后,还需确定典型区域污染物来源及其贡献率,为改善质量提供依据。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方法和源解析方法建立全国第一家重金属同位素示踪实验室,是国家生态环境系统内一次创新尝试。

铅Pb为例,其不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但不同人为源造成变化,可判断来源。当某地发生污染,在测试铅204, 206, 207, 208组成,便可以分析出关系,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此项目研发定性定量技术解决多样性及同源性难题,并用于综合整治中,如董塘地区成功解决血铅异常问题,以“董塘模式”示范借鉴作用。

超标报警风险预警

搭建起土壤断 pollution 预警平台,对于有隐患的触发超标报警和风险预警功能目前探索AI模型分析数据提出策略,对防治提供更强支撑。在未来希望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预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