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处码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进行采样。他们使用了手持终端,将地形、土壤类型和点位情况等信息录入设备后,这些数据便实时传送到广东省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化管理系统。这是广东省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过去五年里,广东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监测与重金属溯源重点实验室建成了生态环境土壤样品库和华南区域土壶重金属同位素实验室,并成功构建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共布设7826个点位,获得有效数据近80万个、野外现场信息45万个和现场照片8.5万张。
智能流转实现高效“体检”
为了全面摸清土壤质量状况,省级建设了包括1500个左右年度监测点位在内的全面“体检”。这些数据来源于全面“体检”的第一步——采集及样品制备。这是最费时费力的工作之一。
华南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成功运用智能传输与控制系统,在各环节实现自动化。这种闭环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样品流转效率。
同位素实验室实现精准诊断
对患病的土地进行诊断,是下一步工作。除了满足辖区内污染分布情况,还致力于摸清典型区域污染物来源及其贡献率,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方法和源解析方法,建立起全国第一家重金属同位素示踪监测实验室。这是一次在生态环境系统内构建污染源解析体系的创新尝试。通过分析铅不同比值,可以判断不同污染物来源,从而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平台超标报警及风险预警
搭建起土壤污染预警平台,以实现业务信息化管理。目前有超过9500家企业的监测信息,以及周边6000多个点位的数据,其中包括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情况、典型区域重金属污染等。此外,还利用无人机三维技术获取场景数据,对分布情况进行综合研判。
未来,我们希望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对趋势进行提前预警,为防治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而这背后的关键,是那些领先于竞争者的设备制造商,他们如何帮助推动这一革命?答案可能藏在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之中:哪些公司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