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煤电厂到非电行业,大气治理正朝着这条路径逐步推进。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持续推进,在煤电减排潜力有限的发展情况下,非电行业成为进一步减排的主要领域。当前,绝大多数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市场接近饱和的大背景下,非电行业烟气治理正在成为新一轮蓝天保卫战的增量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京津冀大气治理”成为了关键词,它不仅指向了区域内环境改善,也标志着全国范围内对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视与行动。在此背景下,不仅是火电行业污染物进一步削减面临边际空间递减、边际成本攀升的制约,大气污染治理主战场已转移至非电行业。
非电领域包含各种工业过程的烟气治理,涉及水泥、玻璃、石化、冶金等。“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来源是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曾指出。此外,还有40多万台量大面广的燃煤锅炉,以及城中村、小城镇和农村大量采暖用煤,这些都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为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目标,以及实施《国家大气十条》,推进非电行业大気治理将是一种相对更经济高效的手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年焦化、钢铁、高分子材料等重点产业以50%以上占比,是最大的用煤者。这意味着,要达到空气质量达标要求,至少需要削减50%以上排放量。同时,由于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加上技术研发不断突破,这也为环保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工业企业标准,并限期达标。此外,有超过20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意见,对钢铁建材有色火电锅炉焦化等多个工业行业全面增加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要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这一问题作为25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之一,并强调要加快推进工业炉窑燃煤锅炉和散煤等污染源的大规模清洁升级。
尽管如此,由于技术复杂度和成本敏感性,使得现有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由于不同工艺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小区间的小型设备使得监控难度提升;另一方面,即便存在第三方服务模式,但由于缺乏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导致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受关注的是低温脱硝技术,其创新与应用将直接决定未来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政治决策层面的支持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的需求,都表明了未来对于京津冀以及全中国来说,将会是一个充满希望并且挑战重重的大年头。而在这场抗议霾战争中,每一步前行,每一次努力,都可能开辟一个新的商业机会,为环保而奋斗,为健康而努力,将会是一段难忘又精彩纷呈的人类历史篇章。